從明達琴房到世界舞臺的藝術蛻變
——師恩如燈,照我遠行
陳子欽
陳子欽,2022 年明達中學特色部畢業(yè)生( 1912 班),現(xiàn)就讀于俄羅斯柴可 夫斯基音樂學院專家碩士制二年級。以專業(yè)第三名的成績通過柴院嚴苛的入系考試,音樂素養(yǎng)全面,擅長融合多元教育理念。2024 年,參演拉赫瑪尼諾夫歌劇《Франческа д а Ри мини》,站上國際舞臺,用歌聲詮釋藝術的無限可能。
明達:夢開始的地方
最后一次謝幕時,鏡廳穹頂?shù)男枪馀c三年前初試啼聲的日光在此刻重疊。那些卡在換聲區(qū)的意大利元音練習,藏在琴房衣柜里的潤喉糖鐵盒,被熒光筆 反復描畫的歌譜,都在畢業(yè)禮服綬帶的褶皺里發(fā)出細密的共振。明達,是我音樂生命的起點,而王博老師與李宏斌老師,是點亮這盞藝術之燈的引路人。
2019年的秋日,我背著畫板走進明達校園,未曾想過人生的軌跡會因一節(jié)普通的音樂課而改變。王博老師組織全班齊唱時,初中破音的陰影讓我喉頭發(fā)緊。然而,當我忐忑唱完,迎接我的不是嘲笑,而是她驚喜地評價:“你的嗓音很稀缺?!边@簡短的一句話,像一束光穿透塵埃,照亮了我埋藏已久的音樂渴望。“不妨試試聲樂?!彼慕ㄗh輕如 耳語,卻重若千鈞。那一刻, 我拋下畫板,義無反顧地撲向了黑白琴鍵與聲樂譜架。
琴房成了我的第二個家。班主任李宏斌老師以慧眼識才,為我量身定制訓練計劃。
他常說:“天賦需要磨礪,熱愛需要堅持?!蹦切┰讵M小琴房里反復打磨的日夜,
那些被李老師糾正的發(fā)音與氣息,那些王老師鼓勵下突破的高音——點滴積累,終匯成河。
明達的舞臺雖小,卻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掌聲的溫度,也讓我堅信:舞臺,終將是我生命的歸處。
遠征莫斯科:從迷茫到破繭
懷揣對音樂的赤誠,我獨自踏上莫斯科的土地。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以“殘 酷”著稱:視唱練耳需聽寫六個升降號的混合利底亞調式,鋼琴考試需完美演繹五首不同風格作品,而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更如無形壁壘。預科那年,我曾在入系考試的壓力下徹夜難眠,直到在地鐵站遇見一場即興演奏——長號手對著彩繪玻璃吹奏肖斯塔科維奇,單簧管在《喀秋莎》中融入爵士變奏。那一刻,我恍然領悟院長的話:“柴院人的使命,是把秩序賦予混沌。”
明達教會我的堅韌在此刻迸發(fā)。入系考試持續(xù)一個月,從初試的緊張到終試的從容,我以專業(yè)第三的成績叩開柴院大門。當聚光燈下唱響拉赫瑪尼諾夫的樂章時,我仿佛又看見王老師眼中的期許,聽見李老師的叮囑:“舞臺屬于準備好的人?!?/span>
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
寄語:以明達之名,赴世界之約 親愛的學弟學妹: 藝術之路從無坦途,但每一步都算數(shù)。若你心懷熱愛,請記住—— 伯樂之言,可鑄初心:我的幸運,是遇見王老師的慧眼與李老師的栽培; 你們的幸運,是珍惜每一位點燃你夢想的師長。 琴房之寂,可載星河:在無人問津的時光里沉淀,終會在世界的舞臺上閃 耀。 明達之魂,可越山海:從這里出發(fā),帶著“以學正心,以行證道”的信念, 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。 當西伯利亞的寒風掠過琴譜,當莫斯科的月光浸透歌聲,我始終記得:是 明達的那束光,照亮了我走向國際舞臺的每一步。 |